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Joanne

五月環保新聞回顧



#1 - 膠樽回贈1毫無人吼 調查指63%支持設1元按樽費 為了提升塑膠回收量,環境保護署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並建議市民每交還一個膠樽,便獲回贈0.1港元。 有環保團體於5月20日公布調查指,有近7成市民認為回贈金額應提升至每個膠樽0.5港元以上;如政府採用按樽制,即消費者回樽時可退還按金,則有63%市民支持,並認為費用應設置每個膠樽1港元才合理。有學者指,根據外國經驗,價格設置在每個膠樽2港元才可提升回收率至90%,環保團體指,0.1港元誘因太低,政府應提升金額,才能吸引市民回收。 新聞來源: On.cc (https://bit.ly/3z7b8RD)


#2 - 當環保不再只是環保,而是表演式減碳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一大早星巴克門口總會排了滿滿的人潮。他們不是在排隊買咖啡,而是拿著自己帶來的杯子,等著裝免費咖啡,星巴克希望藉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只星巴克、紙吸管,還有很多跟環保有關的事情,最初並沒有太多人關心,也沒有太多人實行,直到商家說出來,大家才會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其實想深一層,只要貼上「綠色」標籤,商家就可以名利雙收,連一線奢侈品牌也大走環保路線,從掀起抵制皮革的運動,到讓時尚人士化身品牌公益大使。當環保不再只是環保,它成了形像作秀、價值觀強硬輸出的藉口時,什麼才是「環保」? 新聞來源: 數位時代 (https://bit.ly/3im6sBk)


#3 - 比特幣不環保遭馬斯克放棄 「挖礦」對環境影響有多大? 當加密貨幣熱潮持續的時候,特拉斯(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5月12日卻宣布停止接受以比特幣付款,原因是因為用電量太大。那麼比特幣帶來的環保問題有多嚴重呢? 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則指,全球開採比特幣的電腦排放出約6,000萬噸二氧化碳,相等希臘的排放量。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氣候科學家莫拉(Camilo Mora)甚至曾發表論文指,比特幣的碳放量將導致全球氣溫提升攝氏2度,超出《巴黎協定》的目標。 新聞來源: HK01 (https://bit.ly/3g51s2A)


#4 - 環保意識提升 企業加強ESG吸消費新勢力 近年消費者對環保議題逐漸關注,愈來愈多品牌在產品生產以及原材料採用上,改用更加環保的措施。 歐萊雅集團去年宣布,在2030年前,旗下產品所用的包裝塑料,將全部改用再生或生物塑料,生產每件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較2016年減少50%。珠寶品牌Pandora最近也宣布,為配合公司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將停止使用開採的天然鑽石來製作珠寶,全面改用人造鑽石。此外,為爭取4年內在生產過程達至碳中和,去年該企曾表示,5年後會全面停用新開採的黃金和白銀,僅使用循環再造的貴金屬製作。 新聞來源: HKet (https://bit.ly/3zfeB0f)


#5 –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倡港府訂建築物減碳目標 電子平台鼓勵綠建環評 香港的建築物佔用電量90%,超過一半的碳排放來自建築物相關的電力生產,因此減少建築物用電量對達致「碳中和」尤其重要。負責評核建築物可持續性的建築環保評估協會認為,雖然政府提出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惟未有就建築物減排訂立目標,直言「政府唔訂(目標)業界唔知點行」。 協會促請港府在即將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更新版中,為現有及新落成建築物訂立減碳目標,「一定要由政府訂框架,例如建築物逐年要減到5%耗電量」。另外,協會推出電子評審系統「iBEAM」,希望鼓勵更多現有建築物提出申請,提高可持續性。 新聞來源: HK01 (https://bit.ly/34XlWUx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