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greenhopehongkong

五月環保新聞回顧

已更新:2022年9月13日


#1 日本藝術家回收剩餘麵包製造枱燈

全球每年有約13億公噸食物,包括不少仍可食用的麵包、水果等被丟棄或浪費。有見及此,日本藝術家 Yukiko Morita(森田幸子)就收集麵包店的剩餘麵包,先把它們作乾燥處理,然後為它們塗上樹脂塗層,作防腐及防霉加工,最後將牛角包、法包等造出樣子可愛的麵包檯燈,希望減少浪費。

新聞來源:Metro Pop (https://bit.ly/3GUj6Sr)


#2 本港膠袋稅擬增至$1 最快今年底實施

環境諮詢委員會早前舉行會議,討論「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及「管制即棄塑膠計劃」。環保署建議將現時5毫子膠袋收費增加一倍至1元,並取消現時對冰凍或冷凍食品,以及已被非氣密包裝完全包裹食品的豁免安排。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認為,提高公眾意識遠比加價重要,「唔係1蚊入唔入肉嘅問題」。他又關注商場免費派發雨遮套,認為有需要取消豁免。

新聞來源:HK01 (https://bit.ly/3mgs5DV)


#3 升級再造 回收即棄竹筷子變成家具

去餐廳用餐或外帶,你習慣使用免洗筷,其實是在間接破壞生態。免洗筷的材料來自森林,而全球每天數以億計的使用量,代表著森林正逐漸在消失。來自德國的Felix Böck,自稱是「擁有工程學位的木匠」,於2016年創立提倡「循環經濟」的家具設計公司ChopValue,想到了一個將廢棄竹筷「升級再造」,成為可媲美實木用途及價值的方法。ChopValue至今已回收超過3300萬根免洗筷。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臺灣) (https://bit.ly/3NwZztw)


#4 學界研究塑膠回收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對抗海洋塑膠污染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究塑膠回收業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出營運生態系統的企業,發現它們在改善環境及減少地區貧窮的同時亦能達到財務可持續性。該團隊發現,這些企業是否能產生可觀利潤並對環境和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往往要視乎其產品結構。更重要的是,與單純追逐利潤的公司相比,一家追求利潤和塑膠回收量綜合/加權目標最大化的公司,只要它稍為犧牲一點盈利,便能對社會及環境產生非常重大的正面影響。

新聞來源:經濟一週 (https://bit.ly/3O1lQ2z)


#5 西雅圖初創企業推出「訂閱式回收服務」

美國的人均塑膠廢棄物製造量居全球之冠,回收率卻只有5%。許多人因為嫌麻煩,所以懶得落實回收,無法經過適當處置的垃圾,最終只會成為環境的負擔。綠色和平組織就統計,全球有超過九成的塑膠產品,至今未被回收。西雅圖初創公司Ridwell,便推出「訂閱式回收服務」,用戶每月只要支付約12美元,公司便有專人每周定期到府替你整理垃圾,尤其廢棄燈泡、塑膠薄膜、布料等不易處裡的物件。

新聞來源:商業周刊 (https://bit.ly/3MxNRO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