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Joanne

每周新聞重點 (16/01 ~ 22/01)



#1 – 市區行山徑應減少擺放垃圾桶 漁護署自2015年起分階段將郊野公園、家樂徑及自然教育徑的垃圾箱及回收箱移除,及後大部分地點的垃圾量均呈直線下降,當中有地區大跌近90%,以配合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可是,現時食環署卻在市區行山徑擺放密集垃圾桶,而漁護署管理的行山徑如小西灣的龍躍徑,每隔十多米便有一個垃圾桶,有的放置大量食物殘渣,容易吸引野生動物翻弄,衍生環境問題。 新聞來源:on.cc (https://bit.ly/3phdoQB)


#2 – 三色桶當垃圾桶 一半廢物不能回收 香港路邊三色回收桶的回收率一直偏低。三色回收桶物料的承辦商之一碧瑤綠色集團主席吳永康表示,市民放入三色桶的物料中,約一半是不能分類的「垃圾」,反映市民回收意識仍薄弱,「將三色桶當垃圾桶用」。 新聞來源:明報 (https://bit.ly/2MmrrpA)


#3 – 新型垃圾桶貴夾廢 動物照摷播疫高危 漁護署去年7月起,將220個新型垃圾桶分階段擺放全港70多個地點,涉款共190萬港元。沙田金山郊野公園的停車場擺放了其中兩款,其中一款雖設有上蓋,惟弧形設計的開口足夠一隻獼猴闖進。日前東網記者直擊有市民將膠袋拋進垃圾桶,不消數秒就有獼猴爬入,並將垃圾散落一地。 港島南區多個另一款體積較小、採用腳踏式開關的廢屑箱,亦出現不同問題。當中有不少腳踏已經損壞,一個在赤柱大潭道巴士站旁的廢屑箱,被外賣餐盒卡着呈半開放狀態,動物可輕易噬咬當中食物殘渣。而且廢屑箱的擺放位置離地,如放在行人道最盡頭處,鮮有人用,更有廢屑箱外殼損毀嚴重,露出金屬部分。 家庭醫生關嘉美直指,獼猴翻弄垃圾桶拋出口罩等物品,極有可能出現播疫風險。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豪賢指,滾軸式垃圾桶有漏洞易被獼猴闖入,部門應考慮轉用腳踏式或完全密封。 新聞來源:on.cc (https://bit.ly/36a8JbT)


#4 – 屯門環保園廢膠廠料農曆新年投產 環保署於2017年向碧瑤、歐綠保及太古可口可樂聯營的公司批出合約,以設計、建造及營運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塑膠處理設施。日前碧瑤在環保園廠房大致完工,但受疫情影響,需時安排測試及調校分揀機器,預計最快農曆新年前後投產。 環保署表示,按租約協議,碧瑤承諾處理量為每年1.08萬公噸本地廢塑膠,日均約30公噸。而該廢塑膠回收廠投資額約2.6億元,佔地約7萬平方呎,月租15萬元,租約期20年,初期有租金寬減。碧瑤的回收目標為每日90公噸1號PET及2號HDPE塑膠,較政府合約更進取,並稱「要做到呢個數先至有錢賺」,他說垃圾徵費胎死腹中,令他失預算,對回收廠投產初期回收量會有影響。 新聞來源:明報 (https://bit.ly/3sPXVJP)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