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enhopehongkong
▊十一月環保新聞回顧
#1 成效遜綠在區區 環署撤路邊三色桶 明年市區路邊絕迹
政府自1998年推動廢物回收,並在各區設置三色回收桶。現時多個部門管理全港近1.8萬套三色桶,但環保署,近月分批移除每月平均接收約100公噸回收廢物的路邊三色回收桶,總數近1800套;惟未有公布行動,而是在部分回收桶貼上「撤離」日期,建議市民將回收物料運到附近的「綠在區區」,料年底前完成撤離巿區500套,明年三色桶將在巿區路邊絕迹。環保署解釋移除三色桶是由於改善後其成效仍遠不及綠在區區,其支援社區的角色已逐漸減少。
新聞來源: 明報 (https://bit.ly/3EOhZmw)
#2 新加坡科學家把廢紙變成碳陽極:更環保、更便宜的電池零件
透過碳化過程,新加坡科學家將一次性使用的紙張、包裝紙換成話電池可以用的電極材料。過去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想要擴大鋰離子電池的儲電容量,透過將石墨陽極換成鋰或著是矽材,讓人們不用擔心手機電量,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此次的研究目標,是讓陽極可以更環保,透過「碳化」過程,將扁平的紙張轉換成煤渣樣黑色純碳,將紙張的纖維轉化為電池陽極、變成電池材料,為手機、醫療設備和電動車提供動力。研究團隊製造出來的碳陽電池零件有望降低製造成本,同時也將減輕我們對傳統、較不環保的碳源的依賴,例如碳質填料和產碳黏著劑。
新聞來源: Yahoo新聞 (https://bit.ly/3AY0r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