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港三色回收桶不當使用情況未減 影響整體回收成效
申訴專員公署去年底主動調查廢物分類回收桶管理及成效,報告指,不少市民反映回收桶經常滿溢,或因途人誤放廢屑而大大影響回收成效;亦發現桶上只有非常簡單的標示,未能有效減低市民不當使用回收桶的機會。公署認為,回收表現會直接影響市民對當局處理廢物分類回收工作的信心,故提出六項改善建議,包括定期發布公共空間回收桶的運作數據等。
新聞來源:HK01 https://bit.ly/3LWQJEP
#2 初創港企研海洋垃圾收集電動船
初創港企Open Ocean Engineering利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開發收集海洋垃圾的電動船Clearbot,機械船能透過太陽能供電,自主運作,可設定泊位及清潔範圍,在GPS配合下,自動巡視河道和收集水面垃圾,公司願景是發展成「船舶界Tesla」。行政總裁兼創辦人Sidhant Gupta表示, 公司正嘗試聯絡不同政府部門、房地產及清潔服務等公司推薦產品。
新聞來源:明報 https://bit.ly/3KNmnmI
#3 疫下隔離酒店日棄近九萬膠樽 環團促推回贈計劃助回收
疫情下回收活動舉步維艱,環保團體免「廢」暢飲指第五波疫情令恆常回收活動暫停,但膠樽消耗量節節上升,估算隔離酒店每日棄置8萬8千個膠樽。團體促政府以「閉環式」管理回收酒店膠樽,並延續「區區有樽賞」的回收計劃,以5仙一個膠樽回贈清潔工,協助回收民居的膠樽物料。
新聞來源:獨立媒體 https://bit.ly/3sjmiAC
#4 德國城市蒂賓根實施包裝稅 從源頭改善城市垃圾製造量
向來為素食主義者天堂的德國城市蒂賓根於今年初進一步提升綠色地位,成為德國首個實施「包裝稅」的城市。包裝稅規定從咖啡杯、冰淇淋碗到餐盤,任何一次性包裝都要額外支付 5 歐元,餐巾紙、刀子和湯匙等一次性餐具則要額外支付 20 歐元。新稅制推行至今,蒂賓根全市垃圾量已減少了 15%。
新聞來源:社企流 https://bit.ly/3weOo15
#5 回收商︰可降解塑膠無法重用 一出世就是要去堆填區
環團檢視市面十款「可降解」塑膠商品,包括雨傘袋、膠袋、購物袋、餐盒、濕紙巾等,發現全部均未能清晰標明,產品在甚麼條件下,才能全面降解,;部分產品同時聲稱是「可回收」及「可百分百降解」,更令市民無所適從。有供應商反映,環保署缺乏篩選機制,把無法在港處理的「可降解」產品,一併列入名單,質素良莠不齊,間接拖累自家「可降解」膠產品的可信度。
新聞來源:HK01 https://bit.ly/38XqsaK
#6 以酶分解塑膠 挽救塑膠回收業?
塑膠污染日益嚴重,化學家正拆解食塑細菌進食塑膠的秘密,發展以細菌和酶分解塑膠和作工業回收。針對特定類型塑膠的酶在處理混合塑膠時或有優勢,因能分解特定塑膠,以便將不同物料分開。澳洲初創公司 Samsara Eco 是其中一間利用相關技術回收塑膠的公司,至今籌集 600 萬美元生產資金,預計於今年底建造其第一家回收工廠,並於 2023 年開始全面生產。
新聞來源:CUP媒體 https://bit.ly/3P9j4Ka
Comments